星期四, 27 10月 2022 01:00

水口和风口:洪水消退时侵蚀形成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1卷第2期

水口和风口横穿山脉、山脊,形成了两种奇特的地貌。1 这类景观为全球大洪水提供了激动人心的证据。2、3 地质学辞典对“水口”的定义是:

均变论地质学家对于每一种地形至少能说出一个成因,问题在于他们能否拿得出证据。

 山脊中一道有河流的深沟,特别是由先成河或后成河横切抗蚀山岩形成的峡谷或山沟。4 换句话说,水口是切穿山脊、山岭和山岩,有河流或溪流的沟壑。这些山沟不太可能是由现今在其中看到的河流切蚀出来的。风口与水口一样,但没那么深,不足以形成河道,只有风能从中经过,这也是为什么叫“风口”。

 

地质学定义中的诱导成分

地质学定义本应以描述为主,但以上引用的“水口”定义中含有两个关于其形成的假设:先成河和后成河。第一种假设提到了先成河,这指的是在山体或山脊抬升之前已经存在的河道,虽然山地隆起,但河流依然得以保存。水流冲蚀的速率要与山地抬升的速率一样才会形成这类现象。5 这个观点认为河道先成于当下地貌。图 1 是美国华盛顿州艾伦斯堡南部的雅基马河(Yakima River)上的水口的说明牌,说明牌上写着雅基马古河如何冲蚀了这个水口。人们假想,先有雅基马河,后来山脊缓慢抬升,同时河水不断穿流,在同一个位置冲蚀着不断升起的山脊。这个现象其实是地质过程中极不可能的巧合。

亚基马河穿过熔岩山脊的先成河假说
图1  说明牌上解释了亚基马河穿过熔岩山脊的先成河假说。据推测,先有亚基马河,然后山脊缓慢上升,而河流在同一地点继续侵蚀山脊。

另一个观点——后成河的观点认为:“新地面上形成的河流,在向下冲蚀的过程中尽管遇到不同的岩性 [ 岩石类型 ] 和结构,河流仍然保持路线。”6 图 2显示的是由一条后成河造成的水口示意图。这一机制的假设是,在千百万年的时间里,一条河流在一片广阔的区域中冲蚀了几百米厚的岩石。据推测,时间和地理因素都没有使这条河流偏离方向。但是这种想法的可能性有多大?

后成河假说的示意图
图2  后成河假说的示意图。据说,在大部分的沉积岩表层都以同样的速度被侵蚀作用带走,同时这条河也继续保持原有河道。

然而,上述两种机制,虽然还存留在水口的定义中,却基本被年老地球论地质学家否定了。地质学家更青睐第三种机制——河流袭夺(图 3)。这种观点认为,侵蚀作用先由山岭两侧平行流淌的河流开始。经过千百万年,其中一条河的支流侵蚀了分水岭,把水送入了另一条河。

这三种机制的存在说明,均变论地质学家对于每一种地形至少能说出一个成因,问题在于他们能否拿得出证据。

 

河流袭夺假说的示意图
图3  河流袭夺假说的示意图。

奇特的水口

全球有成千上万的水口,在这些河道本应该绕行的地方,却突然切穿山岭。单单在北美的阿帕拉契亚山脉就有 1700 个切山穿行的水口。

美国中部怀俄明州的休休尼河(Shoshone River)水口穿过了科迪市以西的响尾蛇山(Rattlesnake Mountains)。这个峡谷有 760 米(2500 英尺)深。山的另一边是响尾蛇山南部边缘附近的一片低地。当山谷里的沉积比较高时,河流应该很容易绕过山脉。然而,这条河却顺着一道切过山沿的深谷流淌,这条河仿佛是先上坡,再下坡,切出了峡谷。对于水流切出山谷的观点来说,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河流遵循万有引力定律,只会往低处走。

乌因塔山脉的罗多尔峡谷
图4  格林河进入乌因塔山脉的罗多尔峡谷,狭长的山谷有700米深。

美国西部另一个著名水口是赫尔斯谷(Hells Canyon),这里斯内克河(Snake River)横穿了俄勒冈州东北部的瓦勒瓦山脉(Wallowa Mountains)以及爱达荷州的七鬼山(Seven Devils Mountains)。7 在爱达荷州那一边,赫尔斯谷的崖壁高达 2440 米(8000 英尺),使其成为了北美最深的峡谷,甚至超过了美国大峡谷。赫尔斯谷大约有 145 公里(90 英里)长,大约是大峡谷长度的三分之一。

还有一个大型水口在格林河(Green River)上,格林河从怀俄明州西南部流入犹他州东北部的乌因塔山脉(Uinta ountains)。该山脉有十几 座 4000米(13000 英尺)以上的山峰。乌因塔山的北侧,格林河先向东流与山脉平行,之后向南,流经乌因塔山中心硬度极高的石英岩。8 这个水口叫罗多尔峡谷(Lodore Canyon)或罗多尔之门(图 4)。这是一个 700 米(2300 英尺)深的狭窄的峡谷。其实,这条河流绕行更容易,因为山脉以东 3 公里(2 英里)处的海拔要低得多。9 让均变论科学更加难解的是,他们认为这个水口的地质年龄比较小,在他们的年代测定模型中只有大约 500 万年的历史。10

坎伯兰风口横穿阿帕拉契亚山山脉
图5  300米(1000英尺)深的坎伯兰风口横穿阿帕拉契亚山山脉,图为弗吉尼亚州和肯塔基州边界,靠近肯塔基州米德尔斯伯勒(58号高速西北处拍摄)。

美国大峡谷又是一个著名的水口,深达 1600 米(5200 英尺)。同样,这里的河道也没有绕开几个较高的高原,而是直接穿行。

世界上最深的水口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有 11 条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南部,这个巨大的高原被又深又窄的峡谷刻蚀。河流经过水口,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穿流,而这些河道本来可以更容易地绕开隆起的山脉,流入印度洋。12、13 这些水口中有的深达 6 公里(4 英里)!


风口

风口指的是“山脊的顶部或上部较浅的缺口,通常海拔比水口高。”14 风口的缺口必须是一个侵蚀缺口,而不是由断层或其它机制造成的。换句话说,整个山脊的顶部曾经都必须差不多在同一海拔,同一水平,直到山脊上出现了一个凹槽。图 5 显示了美国弗吉尼亚州和肯塔基州之间著名的坎伯兰风口(Cumberland wind gap)。早期的拓荒者向西走,穿越阿巴拉契亚山脉时常要经过这个峡谷。风口被认为是一个古老的水口,但后来却留在了较高的高度,因而干涸。

 

图6  风口和水口在消退的洪流中如何形成。

均变论地质学的主要疑难

尽管有以上三个主要的观点和几个次要的观点,水口和风口的起源,以现今的地质过程来看,仍然是一个谜。对水口进行大量研究的托马斯·奥伯兰德(Thomas Oberlander)认为:“横切变形构造的大型水流(即,从水口中流过的河)是所有年代造山带(山脉)的显著地貌成因。每一条这样的河流以及每一个冲蚀的结构都是一个地貌学问题。然而,关于这类排水系统起源的实证科学证据看似是缺失的。”15


洪水成股消退时轻易冲蚀风口水口

尽管有压倒性的地质证据支持这一事件,但仍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米苏拉洪水才最终被接受为现实。

水口和风口是由于全球大洪水从抬升的大陆消退,流经山脉时形成的。16 图 6 所示为与山脊走向垂直,切山脊流淌的水在山脊上刻蚀了浅凹痕。当水位下降时,水加速流经缺口,于是将缺口往下侵蚀。洪水完全排干后,河流利用了新形成的河道。风口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形成的,但切得不那么深,因此现在的海拔太高,水流无法经过。

挪亚洪水之后的几百年,米苏拉湖洪水也形成了不少风口和水口。现在人们认为,这次冰河时代的洪水(很可能是地球历史上第二大洪水)在美国西北部地区的坚硬岩石上侵蚀出壮观的“沟槽崎岖地”(Channeled Scablands)。它发生在冰河世纪的顶峰时期。尽管有压倒性的地质证据支持这一事件,但由于“缓慢而渐进”机制的成见对地质学的影响深远,所以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米苏拉洪水才最终被接受为现实。众所周知,米苏拉湖的洪水在山脊上刻下了无数的风口和水口。由此可见,洪水留下的证据清楚地表明,巨大的洪水可以轻易地侵蚀山脊形成水口和风口。 

 

【扩展阅读】

● 山谷和峡谷在挪亚洪水期间的形成

● 大陆边缘于洪水后期迅速形成

● 数月形成的峡谷看似有千年的沧桑

● 岛山——洪流快速消退的证据

● 大洪水的岩石印记

● 还有一些让你惊诧无比的大洪水证据(附精彩视频)

 


参考文献和注释

1. Oard, M.J., Do rivers eroded through mountains? Water gaps are strong evidence for the Genesis Flood, Creation 29(3):18–23, 2007; creation.com/watergaps.

2. Oard, M.J., Flood by Design: Receding Water Shapes the Earth’s Surface, Master Books, Green Forest, AR, 2008.

3. Oard, M.J., (ebook), Earth’s Surface Shaped by Genesis Flood Runoff,2013; Michael.oards.net/GenesisFloodRunoff.htm.

4. Neuendorf, K.K.E., Mehl, Jr., J.P., and Jackson, J.A., Glossary of Geology, Fifth Edition, American Geological Institute, Alexandria, VA, p. 715, 2005.

5. Neuendorf et al., ref. 4, p. 27.

6. Neuendorf et al., ref. 4, p. 645.

7. Vallier, T., Islands & Rapids: A Geological Story of Hells Canyon, Confl uence Press, Lewiston, ID, 1998.

8. Bradley, W.H., Geomorphology of the North Flank of the Uinta Mountains, U. S.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185—I, Washington, D.C., 1936.

9. Powell, J.L., Grand Canyon: Solving Earth’s Grandest Puzzle, PI Press, New York, NY, p. 8, 2005.

10. Powell, ref. 9, p. 152. This would be very late in Noah’s Flood within the biblical timeframe.

11. Oard, M.J. A Grand Origin for Grand Canyon, 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 Chino Valley, AZ, 2014.

12. Lavé, J. and Avouac, J.P., Fluvial incision and tectonic uplift across the Himalayas of central Nepal,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06(B11):26,561–26,591, 2001.

13. Oberlander, T.M., Origin of drainage transverse to structures in orogens; in: Morisawa, M. and Hack, J.T. (Eds), Tectonic Geomorphology, Allen and Unwin, Boston, MA, pp. 155–182, 1985.

14. Neuendorf et al., ref. 4, p. 723.

15. Oberlander, ref. 13, p. 155.

16. Walker, T., A Biblical geological model; in: Walsh, R.E. (Ed.),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eationism, technical symposium sessions, Creation Science Fellowship, Pittsburgh, PA, pp. 581–592, 1994; biblicalgeology.net.

17. Oard, M.J., The Missoula Flood Controversy and the Genesis Flood, 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 Books, Chino Valley, AZ, 2004.

18. Oard, M.J., The Great Missoula Flood: Modern Day Evidence for the Worldwide Flood, Awesome Science Media, Canby, OR, 2014.

    

本文原英文链接见:https://creation.com/water-and-wind-gaps.

 
阅读 1037 次数